宋代大養(yǎng)生家陳直說:“秋時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所謂凄風慘雨,是形容在秋風掃落葉之后,當人們身臨草枯葉落、花木凋零的深夜之時,此時霜降己至,自然界的秋風、秋雨常令人出現(xiàn)秋愁。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常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凄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郁的心緒。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的動人詩句,還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緣何秋風秋雨愁煞人呢?
醫(yī)學研究證明,在人的大腦中,有個松果體的腺體,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郁,而陽光則使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反之,秋涼以后,常常是陰沉沉天氣,陽光少而且弱,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此外,“褪黑激素”還有調節(jié)人體內其它激素(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作用。這樣,使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濃度相對降低。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等又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它們如相對減少,就使細胞“癱瘓懶散”,人們也因此而情緒低沉,多愁善感了。
由上可知,秋天的“秋風秋雨”易引起人們的情緒低落。那么,怎樣克服這種情況呢?其一是要讓陽光圍繞著你,在工作場所,要爭取照明充分;第二,當情緒不好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散步等,或參加適當?shù)捏w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這是因為運動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有條件的最好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因為臨水使人開朗,游山使人幽靜,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輕的攀山登巖,礪煉意志。此外,還可采取琴棋書畫易情法,正如吳師機在《理瀹駢文》里說:“七情之病也,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因此,當處于“秋風秋雨秋愁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或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這樣,苦悶的情緒也隨之而消。
根據(jù)祖國醫(y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黃帝內經(jīng)》里曾明確指出了秋天精神調神的具體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意思是說,在秋天里,人們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寧,只有這樣才能減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還要注意不斷地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馳,以保肺之清肅之氣,這就是順應秋季季節(jié)特點,在精神上養(yǎng)收的方法。在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秋天精神調養(yǎng)的原則,即要做到清靜養(yǎng)神,而要達到這一點,辦法是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tài)。
俗話說:“常人不可無欲,又復不可無爭”,這是人之常理。但不可欲望太高,超越現(xiàn)實,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是“恬淡虛無”的要旨,也是保持思想清靜的具體措施、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神氣的清靜,故《黃帝內經(jīng)》亦提倡“志困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因為減少私心、降低嗜欲,則減輕了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有助于神氣的清靜。古人云:“酒色財氣四道墻,人人都在里邊藏,若能跳出墻外去,不是神仙也壽長。”這里再清楚不過他說明了人們不要計較錢財?shù)牡檬,應靜心寡欲。
在現(xiàn)實生活里,人們應把精力用在事業(yè)上,而不要“爭名在朝,爭利于市”,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輕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貢獻。倘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達不到目的,就會產(chǎn)生憂愁、悲傷、苦惱。故思慮大多,便可傷神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