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科學家最近發(fā)現,終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魚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視覺,得益于其獨特的視網膜結構。
科學家們認為,動物大腦感受視覺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有光源直射或物體反射的光線作用于眼球的視網膜。普通魚類的視網膜中含有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視錐細胞適于感受正常強度的可見光和分辨顏色,視桿細胞則對弱光反應敏感。俄科學院湖泊生物學研究所專家對貝加爾湖的深水魚進行長期考察后發(fā)現,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魚類,其視網膜結構各不相同。
生活在距水面100米以內的魚類,其視網膜中含有很多視錐細胞,因此能夠敏銳地感受射入水中的可見光。
生活在水深100米至1000米之間的魚類,其視網膜結構會向兩種不同方向發(fā)展。隨著水深的增加,一類魚的視錐細胞會逐漸減少,視桿細胞則會相應地增生,這樣就能在水深400米以下的昏暗水域中辨別物體的輪廓和方向;另一類魚則有選擇地舍棄部分視錐細胞,保留下能感受波長較短、穿透性較強的藍光的視錐細胞。這樣的視網膜結構可使魚最大限度地分辨色彩。
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魚類完全沒有視錐細胞,其整個視網膜都充滿了視桿細胞。白天,它們潛伏在深水里。夜晚,它們便游到表層湖水中,盡可能地利用微弱光線捕食浮游生物。這樣,它們也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視覺。